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以著名人体解剖学家李继硕教授为学科奠基人。教研室于1978年和198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9年荣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5年初接受了香港爱国实业家梁銶琚先生500万港元的赞助,成立了梁球琚脑研究中心,并于1999年被教育部授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称号,在2001,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再次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研室是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之一,本教研室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1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主办《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4年被评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对我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众所公认的推动作用。
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云庆,现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日本国京都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解剖学报》、《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等9种专业期刊的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理的研究,证实了下行抑制系统的主要起源和终止部位及其神经递质的种类,系统地完成了中脑边缘镇痛环路的形态学证实。在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微环路以及大脑运动皮质对脑干面口部运动核的间接支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1989年以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8篇,被他人引用500余次。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8部。1991、1995、2000、200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003年和2004年分别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各1项。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2000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被授予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称号,2003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按期完成或正在承担着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等10多项科研课题。
教学工作
1. 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有强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在讲师以上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93%,45岁以下的人员占85%。
2. 拥有27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的解剖技术楼(专门用于实习课)和1000平方米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馆存标本2500 件),这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是惟一的。
3. 深化教学改革,教改成果丰硕,荣获校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特别是47集《人体解剖方法》录像于2004年获第三届国家音像制品奖,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于2005获第四军医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4. 李云庆教授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和李继硕教授主编的《神经科学基础》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有10余所医学院校使用。共主编、参编教材6部。
5. 所有理论课全部用多媒体教学,部分理论课实行双语教学。
6. 成立遗体捐献中心,倡导遗体捐献新风尚。
7. 教研室还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西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继续教育项目,如进修生培训、临床专科的解剖教学、召开专项研讨会等,特别是为了给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开设《神经科学基础》课程培养师资,我们在“十五”期间连续举办了3期《神经科学基础》讲习班,分别从“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内分泌学”、“神经药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教学。每期的参加人员都超过30人。现已有115人参加了学习,他们来自国内与生命科学有关的30多所院校,为在我国开设神经科学课程、培养神经科学教学的师资力量、提高我国神经科学教学研究的水平贡献了力量。
科研工作
1. 近5年获各类科研课题21项,经费608万元,其中“973”子课题2项、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1 项、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1 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在全国军队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同行中名列前茅。
2. 近5年在国外和国内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236篇,其中被SCI收录的85篇(近1/3)。
3. 近五年共获科研成果5项,其中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本教研室注重青年同志的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教研室内常年举办日语和英语学习班,指定专人辅导青年同志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青年同志的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迅速提高,为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现有三人在日本学习;已和日本京都大学、久留米大学、九州大学等建立了“有来有往、互通有无”的学术交流关系,国际学术交流已从单纯派遣留学人员发展到协作研究。提倡刻苦学习风气,星期六上午坚持全室学术活动,持之以恒;平时利用晚上时间开办“英语角”和日语班,从未间断,保持刻苦学习的学风。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教研室组建于1954年9月。199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1998年成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教研室已成为拥有常规组织学技术、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学6个专门实验室,占地面积1千多平米,其设备资产为450万元。
本学科现有在职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另外还有非现役文职人员2人。学术梯队合理,主系列中获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5%。
近十年来本学科已在国内形成有自身特色,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自97年以来我室获国家“863”课题资助二项,国家“973”分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项,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八项,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基金资助一项,国家计生委科研基金二项,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二项,校内科研基金五项,共获科研基金5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325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41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12部,参编专著7部(其中三部在国外出版)。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八项。并在海鱼病疫苗研制中获三项国家专利。每年承担600学时组织学与胚胎学八个轨道教学任务。“十五”期间完成组织胚胎学网络课程及教学素材库建设,并完善了全套胚胎学标本制作。主编及参编研究生和本科教材7部。此期间招收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15名。
我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到四个方面:
1.生殖细胞发育及调控;
2.消化系统生物活性物质及辐射应激效应;
3.炎症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
4.抗体工程与基因疫苗。
借助前期在上述领域良好的发展基础,争取在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分子胚胎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力求在发育及分子水平解释和阐明生物活性物质在消化生殖内分泌的表达和功能,并进一步探讨其发育可塑性及调控机理。争取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并培养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人才。
科室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邮政编码:710032
电话:029-84774501
E-mail:deptanat@fmmu.edu.cn
E-mail: lizhenhe@fm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