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研室马恒
总后党委提出“把军医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名校”的重要指示。同时,我校的精品战略也把最终目标锁定为把四医大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时至今日,精品战略已进入第二篇章,学校发展已经转入了全面的内在发展阶段。“国际先进”的战略目标和精品战略所追求的“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不但为我们指出了前进的道路,还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立足于四医大发展洪流中,我们不由得开始思考:作为基础学科,我们是大学办学思想、战略执行的最直接对象,什么是“国际先进”;如何才能“国际先进”?
我们的理解,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国际先进的科研水平作基础,依靠国际先进的人才来支撑;同样离不开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国际先进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国际先进的教育管理机制。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潜在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教育国际化之路,向“国际先进”的目标奋进。教育国际化是学科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步伐,也必然成为精品战略新的突破口。国际先进的理念、机制、内容和人才从何而来?马新亮教授在论述教育国际化时提出的“视野多大,事业多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个视野问题。也就是说: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国际视野,面向世界,以世界竞争的尺度来考量我们未来学科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因此,路已在脚下,坚持精品发展的道路,围绕精品战略第二战役“全面攻坚上水平”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努力奋进;同时,目标也在前方,以开放的眼光积极融入国际发展的主流,教育科研相得益彰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双步竞奔”。所以,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讲“国际视野,精品道路”就是以“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目标指导精品战略的实践。
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甚至,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研究型大学”公认的基本指标。1972年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研究报告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教育革新的国际合作;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适切性"和"教育质量"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最主要方面。教育国际化,主要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以及人员交流(包括让教师和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进行国际合作。
有趣的是,回顾本学科发展历史,中国近代科学(特别对是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发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杰出科学家林可胜在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发展中早已体现了教育国际化思路。作为生理学家,林可胜是协和医科大学第一位华裔系主任,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始终在国际竞争中位于前列。他创办的英文《中国生理学杂志》是当时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唯一杂志,但《中国生理学杂志》学术之高,国际化影响之大,可通过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埃科斯(John Eccles, 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描述来体现:“我总是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待《中国生理学杂志》每期的刊出”。林可胜在医学教育上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他坚持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国科研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邹冈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张昌绍,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率先发现了吗啡镇痛的脑内作用部位。他们的论文先在国内期刊《生理学报》上、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林可胜在自己的英文论文里引用了邹冈的研究,把中国的工作介绍给了国际科学界,对于世界认可这项来自中国的成就起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在认识到林可胜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伟大功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上述研究一开始就放眼国际视野,率先发表于国际杂志,其影响又将如何?教育国际化的作用可见一斑。
从我自身在美的留学经历来看,美国大学在国际教育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都可以说位于世界前列。仅以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例,美国利用其庞大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和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努力营造一种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大环境,以使其始终保持着世界上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地位。这种极力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给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除了立即显现的利益(比如,经济利益)外,还有许多尚未显现的潜在利益和影响。据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在2000年招收入学的4280本科生人数,仅占全部报名学生数(18815人)的22%(可见其苛刻的录取率),而其中国际留学生(447人)却占到所招新生总数的10.4%。
如何加快本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积极的讨论和探寻适合学科自身特点的教育国际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基础医学教育国际化将是我校推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加强本学科在支撑和促进精品战略向纵深发展中的作用是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2、明确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应该立足于“国际视野,精品道路”, 为实现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自精品战略开展之初,我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就锁定为“建设2-3个国际先进的精品学科,一定数量的学科可以参与国际竞争,一定数量的学者可以引领学术潮头,四医大成为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摇篮,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高等级学术交流平台,高水准医疗服务中心”。学科建设坚持国际化标准,推进教育国际化决定着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精品追逐领先,领先催生精品的良性循环。
3、科研工作国际化。作为人才、智力和信息集中的学术基地,基础医学担负着“实施精品战略,建设医学智库”的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只有通过科研国际化,打开大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拓宽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使本学科的研究工作站在国际学术前沿。这既是科研国际化的要求也是条件。同时,教育国际化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事实证明,当今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有了世界一流的学者、一流的研究队伍和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这种国际化的标准,已经成为区分普通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型大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衡量大学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尺。科研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努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因此,科研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动因,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坚实基础。
4、教学工作国际化。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把教育工作拓展到国际视野, 自觉地推动精品战略在教育国际化方向的实践。用国际化的思维和尺度衡量本学科工作的标准,和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把国际优秀的导师请过来为四医大服务。自实行精品战略以来,本教研室是全校唯一,同时聘请了2位讲座教授的学科。马新亮和任骏教授积极参与本校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为我们的教育国际化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国际化的推动和深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樊校长所指出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教育国际化是我们不断推进精品战略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起步了,快或慢,进或退,高或低都不要紧。总是起步了,我们就不会错失良机。坚持下去了,我们才能早日实现“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这个精品战略的最大“战果”。因此,坚持“国际视野,精品道路”,促进本学科教育和科研在国际舞台上 “双步竞奔”,我们才不会辜负伟大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四医大人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