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教风与学风建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教研室 赵晶
作为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普通教员,我深爱三尺讲台和我的学生,我的誓言是“此生不渝”;作为传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的讲者,我专注于将枯燥抽象的课本解读成生动鲜活的趣事,我的信条是“深入浅出”;作为经历过无数次实验失败而苦于突破的科研人员,我困惑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的疑问是如何“学以致用”;作为肩负着未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任的青年骨干,我时常思考怎样为建设“国际先进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医学智库”尽一点责任,我的心愿是“竭尽全力”。
我是一个经历过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系统培训的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我深有感触。本科和硕士阶段,我只知道啃课本、背知识点、应付考试,做实验完全是傻瓜型操作,重视学技术却轻视了实验设计;到了博士阶段,自主性增强,能够围绕导师指引的方向自己设计和实施大部分实验,但是后来回顾这一段历程,我才意识到那时的实验思维还欠缺一定的严谨性;后来学校选派我到美国进行博士后深造,我接受了一场批判性思维的大洗礼,经历了从“束缚手脚的拿来主义者”到“自己动脑分析的探索者”的艰难蜕变。
我惊叹美国教育的创造力,在屡屡创造精尖成果的光环背后,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活跃的科研群体。他们忠于科学事实,敢于对权威说“不”,勇于开拓新的实验思路和方法,乐于接受质疑和挑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要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必须依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就必须走教育国际化的精品战略之路,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学习它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而要实现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就是要给教与学赋予批判性思维的灵魂,建设具有四医大特色的国际化的教风与学风。
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专业角度考虑,我们的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军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军现代化卫生事业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怎么走、走多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国际化教风建设要回答“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决定了国际化学风建设“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1、教什么?回答1——教活的知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讲授内容应当是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的有机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根基,前沿进展是基础知识的延续和升华,合理分配二者的比重是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根据学员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的“生物化学”分成四门课,“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化与分生实验技术”和“疾病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较好地实现了基础与前沿之间的合理配比。
在教材选用上,我们坚持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应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轨道学员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配套的教材体系,充分兼顾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联系。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引导学员正确看待现有理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的。此外,还要注重引导学员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节选部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语教学,为学员扩大专业外语词汇量、提高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打下基础。
回答2——教思路。传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学员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更高级层面的教学内容,这好比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思维的教学是很大的挑战,有赖于教员自身在学习和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对于课本知识而言,教员需要深入钻研科学史,了解科学发现、设计实验、提出假说、不断修正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恰恰是思维训练的经典范例,可以加深学员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运用它来分析问题。对于课外知识而言,教员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适当介绍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遇到阴性结果怎样分析等,实验思路的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往往是开启学员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学科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们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稳定团队,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30余项国家课题,发表了Hepatology、Cancer Res、J Biol Chem、J Immunol 等一批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为课堂传授科研思路积累了一手资料。
此外,我们还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分批选派中青年骨干出国深造,接触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科研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储备了软实力,加强了学科的发展后劲。
上述“教活的知识、教分析问题的思路”的教风建设必然带动“不死学知识,而是学习获得知识的技能”的学风建设。学员将从两方面终身受益,一是强化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二是培养了创造知识的潜力。
2、怎么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外自学、讨论课相结合的方法,课时比例分配为4:1:1。教员授课为主;学员课外通过网络课程自学或者查阅文献等方式,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员引导学员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临床疾病,展开自由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尤其鼓励学员提出自己的见解。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强调教员对于学员课外自学和讨论的指导艺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
在思路传授的层面,我们要求每位教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摸索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思路,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启发学员客观、辩证地看待所学知识。下一步我们将适当增加研究文献的案例式分析授课比例,使学员亲密接触最前沿的知识是怎样出炉的,其研究历程究竟几多欢喜几多愁,是是非非如何评说。
上述“引导学员自主学习、要求教员启发科学思维”的教风建设必然带动“自觉运用知识、批判地学习知识”的学风建设。一方面学员将主动地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学员还能够分析现有知识的缺陷,思考可能的改进方法,为将来创造新知识提供契机。
二、改革考核方式是加速国际化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助推剂
现有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开放式”的国际化教风与学风建设。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以客观题为主,辅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考查的全是学员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完全没有对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面的考查。学员学习时不敢与课本知识相悖,只求得分,很少思考知识的实际用途和可能存在的缺陷,使批判性思维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客观题选项设计只有对与错之分,人为地诱导学员仅从“黑色”和“白色”两个对立面去考虑问题。事实上从事科研的人都有体会,事物不仅仅只有“黑色”和“白色”,很多情况下还存在着中间态——“灰色”。特定条件下,“黑色”和“白色”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或者二者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叠。“灰色”恰恰就是代表批判性思维的绝好的例子。而客观题则无情地剥夺了“灰色”思维的权力。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本学科国际化教风与学风建设的目标,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拟采取如下措施:
1、增加考试形式的灵活性,构建笔试、平时成绩、额外加分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
2、笔试中增大主观试题的比例,适当设计分析题和知识运用题,注重考查学员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布置开放式的小论题,要求学员上交书面材料,记入平时成绩。
4、将学员参加讨论课、精读名品、读书报告等活动给予额外加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