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部简介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政治工作精品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教育国际化>>正文

教育国际化关于组织胚胎学的几点思考

2010-08-11 11:35  点击:[]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李臻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今年225日,我有幸作为科技干部代表之一参加了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国际化座谈会,这是樊校长和大家九论教育国际化。座谈会上,樊校长提出“教育国际化始于基础医学”, 引发了我们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在此,我针对所从事的专业——组织胚胎学,结合自己从教十年和留学三年的经历,谈谈几点想法。

一、教育国际化组织胚胎学要走在前头

在精品战略第一阶段,学校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贡献力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学校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目前,精品战略进入第二阶段,目标的高度和任务的难度都大幅提升,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推进学校全面发展上水平,此时教育国际化的提出则保证了精品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教育国际化是我校的精品战略在教学方面的一个生动实践, 必将会带动和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学科发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等等,最终为“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目标服务。

(一)从组织胚胎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来看,教育国际化组织胚胎学走在前头,是我校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的需要。

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军队医学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正如樊校长所说,基础医学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接受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训练,能够积极融入学校国际化的教育的培养模式,最终成长为具备国际眼光和国际化的知识储备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与此相一致的是,在学校精品第二阶段启程之时,基础部就确定了“建设国际先进的基础医学智库”的目标。

基础医学是整个医学的基石,只有首先把基础医学发展好,才能实现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宏伟目标。组织胚胎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生发展科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上承解剖下联生理病理,组织胚胎学在当代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胚胎学课程是一、二年级医学生的前期基础课程,为许多后续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增强我校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组织胚胎学必须走在前头。

(二)从组织胚胎学的中、外发展简史来看,教育国际化组织胚胎学走在前头,是学科保声誉、保地位、保尊严的需要。

组织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1819年德国人Meyer将组织分为8种,并创用了组织学(histology)一词。20年后,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提出了著名的学说,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细胞、组织的微细结构,以发现者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如意大利人Sertoli发现了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德国人Leydig发现了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意大利人Golgi发现了Golgi复合体,并获得19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是现代组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俄国人Mechnikoff发现吞噬细胞吞噬异物的现象及其与机体防御功能的关系,获得19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人SherringtonAdrian提出神经反射学说和“突触”的概念,获得193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意大利人Montalcini和美国人Cohen在下颌下腺中提取大量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获得198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胚胎学的发展则经历了几十个世纪。古希腊学者Aristotle最早对鸡胚发育进行过观察,推测人胚胎来源于月经血与精液的混合。之后漫长的年代里,众多门类动物变化多端的胚胎发育历程吸引着人们去探索,产生了各种假设,随着显微镜的问世、细胞学说的建立和进化论的问世,胚胎学的研究得到了蓬勃进展。19世纪末,德国学者Spemann创立了“诱导”学说,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用分子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胚胎发生过程中遗传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与调控因素,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发育生物学,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英国人马丁·埃文斯就是伦敦大学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

我国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发展均起始于20世纪初。19 世纪末 ,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及欧美日本医学教育输入,西方学者进入我国,在北京和江、浙、粤等省开办了医院和医学校。我国少数学者也开始到国外学习。20世纪初期 ,国内学者开始编译组织学和胚胎学教本。在解放以后,中国的组织学和胚胎学基本引进前苏联的模式。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相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发展史上少有中国人做出的划时代的发现或技术进展。实际上在教育理念、组织架构、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和国际先进水平来比,包括一些先进的做法来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组织胚胎学教育国际化时不我待,就是保我们学科地位、声誉、甚至尊严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国际化组织胚胎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近年来组织胚胎学的医学教育改革尽管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传统的教育观念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忽视学生鲜活的个性和知识层面的不同需求 ,导致知识的传授类似现代大工业的流水线一样 “复制”给 学生;(2)教材改革的步伐还比较缓慢 ,远远赶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被动式、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普遍; (4)学生面临的考试方法和再提高渠道比较单。目前我们医学教育体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模式基本不同,培养质量也有较大差异。如何学习借鉴国际优秀培养体系、着重人才素质培养、发展符合我校实际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仍是当前观念更替和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更离不开教育的传统、文化的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发展教育的道路。美国在吸收欧洲和世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走上了“美国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欧洲、美国的东西很多,但是仍然有自己的道路。中国教育体制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 2010-04-23 09:17:02

 

首先师资力量要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是推动教学、科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最直接的力量。作为基础医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觉实践教育国际化作为努力方向,全面提升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积极融入国际基础医学教育的大舞台。只有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学术视野开阔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一代比一代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基础医学的使命,为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教学内容要国际化。要有针对性强、内容详实的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要加入国际最新进展,将最先进的东西纳入课堂。教授的内容要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具有启发思路,激发灵感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着力打造一流的课程体系,比如针对八年制(本硕博连读) 的培养对象, 即培养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可以尝试将一贯顺次讲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分为两门课程: 组织学与医学发育生物学,以便更能适应八年制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第三,教学方式要国际化。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剑桥大学等国际名校差距很大。中国的学生喜欢听,习惯于被动学习。上课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导,学生听课,听完了考试,但没有办法把很多知识整合起来。西方的教育有一个大好处,就是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上一直强调学生要用否定的精神向老师挑战,向已有的知识挑战,不懂的地方想办法学会,这种方式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实用知识。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重视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教育国际化是我校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寻找适合我校实际的医学教育新模式。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基础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编: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