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刘宏颀
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全方位推进“精品战略”,聚精会神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价而全力冲刺,以不断创造的崭新业绩向着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奋斗目标大步迈进的形势下,一场以“教育国际化”为主题的大讨论又在学校全面展开。这是一次意义十分深远的活动,它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育人质量和声望地位等,也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生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落实学校“11N11”和“1510”规划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精品战略“第二战役”的重要部署,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潮流的理性选择,也是理清发展思路、凝聚全校力量和智慧的一次思想发动。
作为四医大的一名普通教员,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大讨论,并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爱校兴校热情,强化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实践者。
下面结合我国教育历史和学校实际,围绕教育民族化、本土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浅见。
一、从私学课徒到孔子学院——对教育民族化的启示
中国的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学到书院走过了坎坷倍历、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框架。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是最早意识到教育价值的思想者之一。那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仁、义、理、智、信”,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修养和谋求建立和谐关系的理想社会。尽管从办学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不能与现代教育同日而语,但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芒,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石。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有教无类”、“格物致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许多言论均已成为教育思想的至理名言,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成为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以致汇集孔子教育思想的专著《论语》,迄今依然被奉为教育的经典。
那时的世界,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限制,彼此之间较难沟通和交流,因此孔子带着自己的徒弟周游列国,力图传播其教育思想,但收效甚微,但无疑开启了我国教育的先河。目前孔子学院已遍布五大洲,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和教育民族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中间始终渗透着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化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民族传统和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民族文化背景,贴近民族精神的个性特色和发展实际。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汹涌的今天,追溯孔子课徒及其教育思想,无疑会引发人们对教育民族化的深入思考。每个都有一个自己的教育传统。尽管中国的教育目前从整体上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办校治学经验的同时,绝不应当全盘西化,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赋予中国古老的教育思想以现代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从庚子赔款到西南联大——对教育本土化的反思
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积贫积弱的中国没有能够抵挡住西方列国的坚船利炮,屈辱的事实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但八国联军的劫掠并没有满足其贪婪的胃口,他们更向被蹂躏的清政府提出了支付赔款的无理要求,后来这部分号称“庚子赔款”的经费被美国政府用于“庚款兴学”计划,促成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和清华大学的诞生,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雏形,拉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帷幕。这种无奈并隐含着屈辱的发展,带给人的反思是良多的。一方面表明教育观念的落后并不能我行我素甚或自我满足,因为迟早会受到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另一方面证明教育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没有高水平的教育,就无法为国家强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也许从那时起,教育救国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教育本土化是指某一国家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时候,需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外的教育经验和本国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本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西南联大则为教育本土化提供了范例。一所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组建的临时大学,唱出了“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强音,在爱国之情和民主氛围的感召下,荟萃了国内教育界众多的精英,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办学条件下,通过选派留学人员,培养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中国教育史册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西南联大很好地实现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统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探索了方向。
三、从改革开放到两大工程——对教育现代化的剖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新生共和国明智地把重心之一选定在发展高等教育上。1959年中共中央专门确定了首批“国家重点院校”,高等教育初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可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高等教育发展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才以1977年恢复高考作为新的起点,重新回归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1978年重点大学的数量已达到88所,同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设立研究生院。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84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十所重点建设大学,1990年开始了地方高校大规模合并热潮,1996年启动了“211工程”建设规划,1998年又实施了“985工程”,此时,教育国际化已初见端倪。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可以看出,国家一直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着探索。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制度、手段、条件、方法、管理的现代化,同时,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国的教育发展史及特定阶段的教育观念、全民素质和经济水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来理解为教育的西方化。办学条件的改善相对比较容易,但思想、制度、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流方向之一,两者并不等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体现教育理念的超前性、人才素质的全面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和教育管理的先进性,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与教育国际化是一致的,但后者更强调教育发展的现代视野、目标和具体内容。
四、从精品战略到四次腾飞——对教育国际化的浅识
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正是开展大讨论的价值所在。我校已经走过了五十六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有过先后进入1959年20所国家重点大学和1997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光荣,也有过三次历史性跨越的辉煌。特别是实施“精品战略”的几年来,围绕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尽快实现第四次腾飞,在体制编制调整、员额总量锐减和培养方向转型的条件下,学校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经过全校人员的拼搏奋斗,教医研管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书写了新时期学校建设发展新的华章。
军医大学既具有高等院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军队院校的特殊内涵。面对异常迅猛的医学发展态势和日趋激烈的院校实力竞争,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目标,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精品战略就是走向教育国际化的生动实践,而大讨论就是一次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翻越发展道路上的“陡坡”、涉过前行中必经的“深水区”,就需要用教育国际化提供不竭的动力,借此可不断强化四医大人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个人以为军医大学的教育国际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广视野的医学教育国际眼光。密切关注国际医学教育最新动态,积极消化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大力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改革,逐步建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人才选拔、科研攻关、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营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激励竞争、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淘汰与教育国际化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和制约因素,高度重视各类高水平人才引进,通过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
2、明确分阶段的医学教育发展目标。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围绕教育国际化的大目标,制定医学教育国际化分阶段的规划,并选择个别单位先行试点,逐渐积累经验,继而在全校推开。规划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目标要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夯实基础,点线面结合,稳步推进。
3、构建多层次的医学学术交流平台。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主动作为,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学校“Bio-X”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和转化医学联合体等机构,变引港求人为以人设岗,为参与国际研究项目和争取更多的科研大课题奠定雄厚基础。医教研管同步推进,不断消除发展中的“瓶颈”和“短板”,既重视节流,也注重开源,把有限的建设资金分层次和轻重缓急加以注入,激发创新活力。
4、培养高水平的医学发展人才方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人才为本。教育国际化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国际舞台,注重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构架合理、团结融洽、思维活跃、实力雄厚的人才方阵,以此构成教育国际化的生力军。
5、开拓全方位的军医大学发展空间。加速推进新校区和院中院建设步伐,加大学校优秀成果的宣介力度,与国际国内名校建立更加广泛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途径,吸引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报考我校研究生,注意发挥海外校友的作用,建立定期联系和信息反馈机制,为教育国际化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基础部而言,作为学校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多年来,在学校建设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基础部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医学智库”的发展思路。我的理解是,智库既包括思想,又涵盖人才,而“医学智库”则是智库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形式。“医学智库”建设与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是一致的,智库为教育国际化提供支撑,又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医学智库”必须具备高水平、前瞻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谓高水平就是要高起点运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的运行机制;所谓前瞻性就是要密切跟踪国际医学前沿,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方向性的根本问题,并能够借助智库,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和规划建议,供决策者参考;所谓动态性是指智库的要素要与时俱进,并借助有效的机制使自身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智库建设的根本就是高水平人才方阵,而这个方阵中既包括校内优秀学术骨干,也涵盖国外高层次的医学领域专家。打造高水平的“医学智库”,就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流的医学人才、构建一流的发展平台、形成一流的创新机制,这样才能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把握先机,才能在“十二五”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以“医学智库”作为抓手,以“精品战略”和“教育国际化”作为双轮,基础部一定能在学校新阶段的建设发展中大有作为,有大作为。
就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而言,多年来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绩。在教研室发展方向上,始终瞄准国际前沿,走出了一条学研产三位一体的滚动式发展之路。通过单抗靶向药物的研发,拓宽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提升了教研室和中心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外留学,学成后回到教研室工作,目前教研室已经拥有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中试实验室的培养规模已达到300L的水平,先后聘请了包括诺内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生命科学领域著名专家为教研室的名誉或客座教授,建立了细胞生物学专业信息网,承担了一批包括973首席科学家项目和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项目在内的国内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发表了近70篇SCI高水平论文,培养了近百名具有创新活力和学术竞争力的博士和硕士,教研室主任陈志南教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研室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行列,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成功上市,教研室条件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但从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来看,教研室的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改革的力度仍需加大,人员的国际交往能力仍待提高,国际性科研项目的参与度亟待加强,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有待提升,高等级的研究成果期待突破。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讨论中,教研室认为,要切实发挥细胞生物学的学科优势,努力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先行一步,走在学校的前列,直面困难,补弱固强,扬长避短,勇于自我超越,以超乎寻常的锐气和胆识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把教研室建设成为国际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学术交流中心之一,积极为基础部的“医学智库”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和后备人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建功立业再续辉煌。
教育国际化任重道远,超前思维、超常智慧因此愈加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价值。我深信,经过教育国际化大讨论,全校人员的思想认识将会为之一新,在创新进取、兼容并蓄和拼搏努力下,学校发展迈进的步伐将会进一步提速,四医大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将会显著提升。期待着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当第四次腾飞的目标变为现实的时候,学校会自豪地向世人宣告,第四军医大学已经基本实现了医学教育国际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