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部简介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政治工作精品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教育国际化>>正文

“基础医学实验”教育国际化的措施与实践

2010-07-06 11:27  点击:[]

教学实验中心 于军

“基础医学实验”是运用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等手段,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研究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科学,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基础实验科学。涉及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等。我国的医学教育以理论课的知识灌输为主,而实验课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并且,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存在交叉与重叠。例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在生理学中讲到,在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当中还有内容的重复。而实验课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是理论课无法替代的。目前,国际上对医学生的PBL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证明打破学科界限,以疾病和问题为中心,适当减少理论课比例,相应的增加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我们的医学教育只有通过“国际化”才能“不输于人”,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是势在必行。

近十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包括:新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教学实验中心自1999年新开设了一门全新的《实验基础医学》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设置,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地位,使之成为基础医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技术”和“实验”三篇。以“问题”和“疾病”为中心,将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多个学科的实验内容重组,并有机的融为一体,组合成综合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基础医学》通过对科学研究基本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和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教学必须有强大的实验平台作为支撑。第四军医大学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9年,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集医学、药学、生物学为一体的“教学”实验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统管共用,节约了教学经费。在完成教学保障任务的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实验基础医学》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设置,将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多个学科的实验内容重组,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地位,使之成为基础医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引导学生独立的设计、实施课题和撰写论文。因此,我们不满足于作实验室的“看门人”,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实验平台的功能就决定了教学的水平。科研相对滞后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我们确定的发展方向是: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实现“精英教育”。教学实验中心扩大规模,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药化实验室扩充入内,并新建了生物专业实验室,形成综合化程度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群(机能、形态、虚拟、细胞与分子生物、化学与药学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等)。目前,我们的“教学”实验平台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中心化、综合化和模块化,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综合化程度有待加强,平台的科研功能相对薄弱。因此,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教学”实验平台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升级换代。集教学、科研、开发为一体,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实验教学与科研保障。我们的对策是:优化重组现有的仪器设备,提升机能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实验室和相关人员的教学、科研保障能力;申请购置real-time PCR仪、流式细胞仪等新的仪器设备,建立数码互动系统、模拟实验室、清醒动物实验模块以及军事生物安全实验室,以提高平台的现代化和综合化的程度(目前这些工作正在进行中);利用现有科研课题,如国科金、新药创制专项课题等,提高科室的科研水平,实现“以研促研,以研促教”,提升科室的教学和科研保障能力;加强科研开发和资源开放,实现“以研养研,以研保教”,使平台的功能不断锻炼和加强;

2、教学模式的改革。依托上述的实验平台,我们对整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教学内容不仅机能课程之间的实验得到有机结合,甚至使形态与功能课程、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容得到交叉融合。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多为机能综合实验课程或形态综合实验课程。将机能和形态课程融合的大综合实验课程,在国内尚未见到。多学科综合性、设计性的独立实验课程,对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机会,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1开展自主学习。教学中充分体现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撰写综述、实验设计等。改变了传统被动学习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热情。

1.2开展综合性实验。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均属全国领先者之一。

1.3 开设“学生探索性实验”。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大胆进行科研设计、研究探索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成为融会与沟通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桥梁。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培养开拓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1.4改革实验教学考试模式。改革实验课的考评方式,考核立足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定,做到“重视全程评价,重视非智力因素评价,重视创新能力评价”。我们将考试改革为: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判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考试形式使考试内容贯穿于课程的始终,能更灵活反映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活学活用,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应付考试的传统模式,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环节的学习和实践,自觉地学习和锻炼,有意识地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5 教学模式向启发式、讨论式和PBL式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学生就要查阅大量的文献,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紧密联系临床实际,进行PBL式教学,例如综合实验“家兔失血性休克抢救不当致肺水肿的实验观察”,让学生围绕失血性休克的抢救,讨论其临床表现、抢救原则以及抢救不当可能会引起的严重后果,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6实验教学中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应用多种媒体,如幻灯、录像和网络课程等,特别是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过程从传统模式转变成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必须利用教学媒体去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用网络查找文献,实验中遇到困难及时看操作录像或虚拟实验等。这样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网页、网络课程还为师生提供了网上交流互动的平台,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供更为广阔的参与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7 较早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和生物信息采集系统。1999年我们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和生物信息采集系统。课堂实验前先进行虚拟实验,了解实验程序,熟悉实验方法,可以反复虚拟,人机交互,实行智能化教学,既可以为课堂实验做好准备,还可以虚拟课堂以外的实验,扩充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实验用电脑也装有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随时观看,大大提高了实验课效率与质量。普通电脑上安装生物信息采集系统,集刺激器、示波器等多个仪器于一体,既可以采集生物信息,又可以进行数据的储存、分析、统计和传输等。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微机化和现代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了实验技能,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员的欢迎。教学中涌现出许多的优秀学员,像全军十大成材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十大杰出青年等。许多同学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并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课程改革的成果多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交流,并获得全军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实践证明,基础医学实验需要国际化,而国际化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基础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编: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