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部简介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政治工作精品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精品工程>>精尖成果>>正文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2010-11-09 21:57 教学科研办 点击:[]

完成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人:李云庆、陈  军、胡三觉、丁玉强等

获奖时间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简介:

神经病理性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然而,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使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与治疗成为世界性难题。本项目在"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4项基金的支持下,历经30余年,针对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痛感受器、痛信息传递、中枢镇痛系统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疼痛。

创建了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可模拟椎间孔狭窄引起的根性神经病理性痛,论文发表在国际疼痛学会(IASP)会刊Pain,他引49次,并被耶鲁大学等多个国内外疼痛研究室应用,N Engl J Med 发表专文指出"该模型真实反映了根性神经痛的原因"。蜜蜂毒模型能对多种痛行为"表型"进行鉴定和量化,论文发表在Pain,他引42次,国际著名疼痛学大师、"闸门控制学说"提出者之一Melzack教授在Pain发表信评给予高度评价。

发现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为阻滞交感神经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被写入国际著名疼痛学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他引逾百次。1991Pain发表特约评论指出该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交感神经加剧病理性痛的机制"1998年该文被IASP列为近20年来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是亚洲唯一入选论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办了"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原理和技术应用推广学习班"22所军地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了7410例各类疼痛患者,平均有效率超过90%

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效应并阐明了其组成和作用机制。我们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发现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针刺镇痛作用。1980年,原美国疼痛学会主席Basbaum教授特意来信说:"您关于下行抑制研究的论文比我发表的早"。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主要有:① 阐明了下行抑制系统的起源、终止、神经活性物质和受体、纤维联系等;② 找到了控制下行抑制系统的高级中枢--中脑边缘镇痛环路,并观察到它在镇痛的控制和维持方面发挥作用;③ 阐明了脊-丘束、三叉-丘束所含的神经活性物质。

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脊髓内与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神经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脏感觉信息的中枢传导通路,完善了痛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和调控机制。

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蜜蜂毒致痛的成分及其致痛的神经机理,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发现外周蜜蜂毒刺激可引起脊髓伤害性神经元持续敏化,阐明了镜像痛敏的中枢机制和蜜蜂毒肽引发痛敏的信号传导通路,发现脊髓的不同信号通路介导不同痛行为"表型",为多靶点阻断的镇痛策略提供了依据。

本项目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08篇,被Nature等国外期刊他引1027次;获专利3项,1项专利技术已经得到转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推广了”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专项技术。该成果对于阐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机制、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和合理治疗疼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完成人简介:

李云庆,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解剖组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协“求是奖”和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获得者。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近五年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基础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编: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