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部简介机构设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政治工作精品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政治工作>>领导讲话>>正文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 淡泊名利甘居人后

2011-10-20 11:20  点击:[]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后的思考

编者按:

    实施精品战略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连续四年获得五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校历史长卷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基础医学院为实现学校第四次腾飞做出了基础人的贡献,牵头及合作申报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我校精品战略的标志性成果,一等奖获奖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和思考。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课题组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居人后” 的思考值得我院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讨论。“胸怀出斗志,眼界定乾坤”,在一等奖的申报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包含着诸多精神与高尚品格。今天我们总结和弘扬一等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延续和发展李继硕教授“躬身为桥,挺身作梯”的精神,为我院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以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神经生物研究所、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痛及镇痛机制”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国家和军队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以他们作为牵头学科的科研题目“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一等奖的取得离不开老一辈神经科学家敢为天下先的豪气,离不开当代学术带头人献身国防的勇气,离不开专家教授们淡泊名利的傲气,更离不开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锐气。回顾曾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认为国家一等奖的获得包含着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精神:

一、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地处西北的第四军医大学就形成了以解剖学教研室为主要力量的疼痛研究团队,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李继硕教授等老一辈神经科学家的带领下,课题组在“内脏痛信息传递通路”、“针刺镇痛机制”和“内源性镇痛系统”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率先在国际杂志发表一系列论文并被广为关注。其中,首次提出“骶髓后连合核”可能是内脏和躯体初级传入冲动的汇聚点,为揭示牵涉性痛及针刺镇痛等科学难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引领了我国内脏痛研究的方向。

在一个相对困难的领域敢为人先、并投入几年精力,可能比较容易做到。然而,四医大疼痛研究的专家和同志们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战胜种种困难,步步为营地去接近科学真理,却并不容易!课题组在既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瞄准疼痛研究三大国际难题:第一,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第二,疼痛发生机制尚未阐明;第三,临床急需有效的镇痛手段。

课题组在对躯体痛的发生、痛信息传递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前瞻性地发现,与人体其它功能一样,机体内还存在对痛信息的传递进行调控的系统。课题组立刻敏锐地捕捉到:阐明该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组成并调动其发挥作用,则是启动机体本身的潜能、达到镇痛目的的一条捷径。由此,在李云庆教授的率领下,研究团队重点瞄准脑内具有内源性镇痛作用的中枢下行抑制系统开展研究,并且将基础研究的结果积极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通过在下行抑制系统的组成核团或其下行神经纤维束路的侧旁埋植微型电子刺激芯片等方法,利用遥控刺激激活下行抑制系统达到镇痛目的,利用这一方法已成功治疗数十名患者。

正是在这种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照耀下,经过二十五年日以继夜的努力,疼痛研究团队在下行镇痛系统、交感神经阻滞、内脏痛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性成果,并积极用于疼痛疾患的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疼痛研究的航空母舰。

二、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长期以来,疼痛研究者们在发展祖国的疼痛医学事业中,播下的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种子,并不断开花结果。老一辈专家们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和科研条件,响应祖国的召唤,立志为中国疼痛事业的崛起奉献一生。“当好老师,就要甘为人梯,用自己的双肩托起学生的成长;做好学问,就要耐住寂寞,在前行的道路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是一等奖获得者胡三觉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年来的真实写照。胡教授曾经在70岁生日时说:“我过去、现在和以后,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工作,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和人民,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的镇痛工程贡献力量。”胡教授始终坚持把教书育人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他常年辛勤耕耘在科研第一线,为学生们的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毫无怨言,也不图任何回报。他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从未完整地休过节假日,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修改文章或指导实验。他处处为学生着想,鼓励并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习班或出国留学。胡教授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和学生们一起,发现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为阻滞交感神经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被写入国际著名疼痛学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他引逾百次。1991Pain发表特约评论指出该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交感神经加剧病理性痛的机制”。1998年该文被IASP列为近20年来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是亚洲唯一入选论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第四军医大学开办了"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原理和技术应用推广学习班"22所军地医院应用该技术治疗了7410例各类疼痛患者,平均有效率超过90%

在一等奖报奖时,胡三觉教授亲自提出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年轻的李云庆和陈军教授后面。他说:“你们还很年轻,应该排在我前面,这样才能形成最有战斗力的团队,无往而不胜。”这种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高尚品质,成为疼痛团队的研究者们面对各种困难始终保持旺盛斗志的精神源泉。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名利诱惑和人生考验,都选择了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大家在职称评审、住房待遇等问题上从不斤斤计较,怀有不急功近利和不图回报的思想,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决心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大家在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也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欢欣。

三、责任为重,使命为先的拼搏精神

一等奖的第一获得者是最年轻的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第四军医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最年轻的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云庆教授。李云庆教授自从军以来,一直以 “深怀爱心、勤奋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鞭策着自己,在国防医学教育的事业中不断默默耕耘、创造辉煌、谱写动人的篇章。19932月,李云庆教授正在日本学习当时较为先进的神经束路追踪技术,一次意外车祸导致他小腿、肋骨、锁骨等多处骨折并住院治疗40余天。原定4月回国的期限将到,但他仍没有康复,日方和中方导师及同学都劝他继续留在日本治疗,直到完全康复。他却对大家说:“十年前,我的同学张华为救落入粪池的老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虽遭车祸,庆幸没有丢命。我不能做愧对母校愧对战友愧对家乡父老的事,我应该履行自己的诺言,如期回国”。就这样,他腿上的伤口还没愈合便拄着双拐毅然回国,投入到他喜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李教授曾先后10多次出国学习和工作,并被日本京都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以他的条件,在国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拿到很高的报酬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情系祖国的他每次都按时回国,并将在国外所学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内的同事和学生们。凭着个人的勤奋努力,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脊髓内与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神经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脏感觉信息的中枢传导通路,完善了痛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和调控机制;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效应并阐明了其组成和作用机制。

“我要为自己国家的人民解除疼痛的折磨!”,陈军教授如是说。陈军曾留学日本,国外先进的镇痛治疗体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默默地下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也要让自己国家的人民免受临床难治性疼痛的折磨。1998年始,陈军教授一回国,就卯足劲,要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一份闪光的答卷。他带领着课题组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创建并完善了能够模拟临床炎性痛的蜜蜂毒模型,完成了对多种痛行为表型的鉴定和量化工作,并开展了深入的“蜜蜂毒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机理”研究,先后发表SCl原著论文28篇,被Nature65种国际学术期刊广泛引用,他引总次数达271次,国际著名疼痛学大师、"闸门控制学说"提出者之一Melzack教授发表信评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在获得国家新药发明专利授权基础上已经着手实施向企业的直接技术转化。陈军教授的理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学术带头人“责任为重,使命为先”的拼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团队中的每个人,大家在普遍浮躁的大环境里,甘坐“冷板凳”,潜心于对疼痛难题的探索,不仅为阐明镇痛机理的神经学基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为开发新型止痛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四、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同样的一块铁,可以锯融消损,也可以百炼成钢;同样的一支队伍,可以庸碌无为,也可以成就大业。在荣获一等奖后,李云庆教授回顾了20多年来经历的艰难曲折,深情地说:“这个项目从1986年做到2009年,经历了23年时间。这23年的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得奖者名单上的人能够完成的,还有很多人,他们也花了很多的心血。这样一个成功,最重要的是团队贡献。”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是成功团队所具有的特质。一个优秀的团队,它的领袖人物要具备非凡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凝聚有才华、有能力的合作者。李云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团队的领军人物。他以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提携后人,质朴真诚的人格魅力,把一群优秀合作者紧紧地凝聚在自己周围。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砥砺。从1986年至2009年,埋头于“痛和镇痛机制”研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毫不计较回报。他们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并获得巨大成功,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团结奋进之歌。

对于团队精神,胡三觉教授曾经这样说:《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曾鼓舞我国几代人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在我们当前的疼痛研究伟大事业中,弘扬“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团队成员安心科研工作,他想方设法关心、改善他们的生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资助和奖励;为把培养的学生留在研究团队里,他甘当绿叶,扶持学生,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事业拓展与成功的机会。胡三觉教授还以宽大的胸怀广纳人才,理工交融,平等协作,组织和团结了一批有独创精神和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在一等奖申报过程中,主动让位于年轻人,并鼓励大家团结一心,共同进步。他的言行感动了团队成员,也锻造出一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疼痛研究团队,推动我国疼痛研究事业走向辉煌。

更令人难忘的是,为了做好一等奖申报工作,学校樊代明校长带领科研部在第一时间结合我校疼痛研究实际情况,提出了凝练整合的具体措施;之后专门召开了多次协调工作会议,全面分析和审视了我校疼痛研究工作形势,对申报工作进行全方位动员和部署。可以说,没有校长的运筹帷幄和个人魅力,就没有我们的一等奖成果。为了切实保证申报质量,科研部组织全校专家教授对项目进行多次审核,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进行了指导。学校还明确专人负责,通过各种方式,就申报过程中的各种疑惑解答,做好前期服务工作。为了保证评审中不输在细节,学校组织全员对课题论证内容及申请材料等逐份核对,确保申报材料万无一失。一等奖的获得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的一等奖,得益于精品战略所产生的累累硕果!得益于全校专家教授的高尚品德!得益于全校各单位的通力合作!

落其实者念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总结2009年度国家一等奖的获得,这份荣誉属于精诚合作、精益求精的课题组团队,属于艰苦拼搏、不断进取的全校科技工作者,属于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全体四医大人!荣誉和鲜花已经成为过去。第四军医大学疼痛研究者们已经把党和军队的肯定、领导机关的信任、老师前辈的关爱、同事战友的支持,转化为激励奋进的巨大动力,牢记使命、谦虚谨慎、开拓创新、团结进取,将为国家和军队的医学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基础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编: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