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有感
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张健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这包含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学校整体的科技竞争力等。我于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行了2年的博士后学习。在此期间,我有幸近距离的接触到美国的研究生及其导师,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里提出我的拙见,希望能对我校的教育国际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在国外学习期间,我有幸与一些优秀的导师和学生进行过交流,其中有两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首先就是他们的研究生督查制度。由于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隶属于UT系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国际学生来这里学习。那里的研究生学习的年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如果不够刻苦的话,有可能会无限期的延长学习时间。在研究的全过程中,每个研究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通常由5名权威专家组成,他们都是由研究生的导师根据研究方向而特别选择的。由于专业的相关性,专家们通常能够为研究生的课题起到引路指航的作用。他们一般每3个月会召开一次committee meeting,一方面检查研究生的实验进度,另一方面也会帮助研究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修正研究方向,切实的起到指导作用。当然,对于工作不够努力的研究生,委员会也有权要求该生延期毕业,并且委员会的意见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校内任何的管理机构都无权干涉委员会的意见。与此同时,每个实验室也会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定期集中汇报实验进展。有了这样严密的监督机制,研究生们都会自觉地加紧实验进度,以免因为自己的不够勤奋造成不能正常毕业的结局。经过这样严格的培训过程,每名研究生都会在无形中为自己的科研道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并在今后的研究生涯中受益匪浅。
另外,美国研究生的轮转实习制度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进入GSBS(MD Anderson研究生院)学习的每名研究生在进行第一年基础课学习阶段,都可以有机会选择3个感兴趣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的实习单位。在每个实验室,他们通常会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相认识和了解的过程。通常,导师会安排一名相对固定的博士后或年长的学生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并为研究生指定一个相对明确的课题目标,具体的工作则由指导老师进行安排。研究生需要像正式的工作人员一样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也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比如课题汇报和journal club等。研究生需要在实习期间尽可能的掌握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指导老师除了安排研究生的实验,还要定期和研究生一起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通过讨论对课题方向做出修正。导师会在培养过程中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观察和评价学生是否适合本实验室的工作。当实习结束时,研究生需要进行总结报告,同时形成书面材料汇报给研究生院。通常,经过3个周期的实习,研究生会对所在的实验室产生初步的印象,并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再结合导师的意向,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实验室。我个人认为,研究生轮转实习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使学生在确定实验室之前,尽可能的充分感受到实验室的研究氛围和工作环境,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参与实验室的课题研究。而研究生轮转制度也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师生彼此之间的积极性。当然,国情不同、校情也不同,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一味的照搬、照抄美国的模式。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开拓出更适合我们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的促进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学校也在飞速前进。我校众多优秀的医学毕业生今后面临的竞争必然是国际化的竞争。如何保证他们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乐章,这是我们这些教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教育国际化绝不能局限于形式,不是说我们能用双语授课了就算是跟国际接轨了。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等各方面都与国际接轨,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员传授前沿的专业知识,让学员们虽然身在中国,但是所学到的知识却能够与世界“无缝接轨”。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根本,如果根基不够扎实,那么后面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直以来,我校都在提倡“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教育国际化进程。近年来,众多留学归来的优秀学子已在各个岗位上展现活力,使得我校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不得不感谢学校近年的好政策。我们通过学习,将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以及新的思路和想法带回国内,结合实际,弥补我们的不足。多名海外知名学者的来校访问为校内师生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前沿信息,极大地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促成了一大批科研合作项目。这种“礼尚往来”无疑是我们当前这一阶段快速进步的有效手段,但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取长补短、固本强身却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放宽视野,稳扎稳打的一步步迈向国际社会。我们也只有立足于自身建设,开拓出属于我们四医大人自己的品牌,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能真正的实现国际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几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文章已经相继刊登在了Gastroenterology、Cancer Res 和JBC等一系列权威期刊上,这证明国际上已经在认可我们研究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我坚信,通过一系列的“强身”建设,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国际领域拥有我们第四军医大学的话语权,能够为我们的成果骄傲的标上“Made in China”和“Made in FMMU”。